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1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澳门大学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存在。校墙内,学校适用澳门特区法律管辖;校墙外,则是横琴岛的其他区域,由内地法律管辖。澳门大学也成为“一国两制”实践的范例。
从卫星地图俯瞰,澳门大学位于横琴岛东面环岛东路的东侧,与澳门仅隔一条水道;而往西看,与学校一条马路之隔的对岸,则是横琴当前最为火热的产业园区之一——横琴·澳门青年创业谷。一边是科研实力突飞猛进的高校,一边是热火朝天创新创业的新区,碰撞的火花穿过校墙、跨过马路,燃烧出熊熊火焰。
2019年3月,响应《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推进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号召,澳门大学来到马路对面的这个园区,建立了其在粤港澳大湾区的首个产学研基地——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下称“珠研院”)。如今三年过去,学校的不少科研成果正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逐步探索出一条以教育产出带动澳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粤澳合作路径。
来到马路对面
“这是一种新型功能性高分子材料,原材料来自于水泥,它可以制作提取成一小颗的吸水凝胶。这个比指甲盖小很多的颗粒放在水里,就可以吸收13000倍的水。”来到珠研院,在先进材料研发中心实验室内,陈列着多项该校的科研转化项目。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经理钟嘉盛告诉记者,“这个吸水的先进材料,最后的形态是一种啫喱状的凝胶,吸水倍数比目前商用的材料大一倍,制备成本也非常低,可用于防止水土流失等领域。”
先进材料研发中心是珠研院着力打造的其中一个科研中心,其主要依托澳门大学应用物理及材料工程研究所,发展在高分子材料、碳量子纳米点、钙钛矿等新材料领域的应用。据珠海澳大科技研究院副院长王春明介绍,珠研院共设有6个研发中心和1个高级培训中心,除先进材料外,还包括智慧城市、微电子、转化医学、中华医药、人文社科等研发中心。
谈及珠研院的设立初衷,王春明表示:“这是非常好的历史时期、非常好的地理环境下形成的好机遇。”在他看来,研究院的定位之一,就是作为产学研基地,协助澳门的科研人员参与国家的科技创新,这对港澳特别是澳门的科研人员是一个很好的机会。
事实上,作为澳门综合性公立大学,澳门大学的科研实力不容小觑,其拥有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中药质量研究、智慧城市物联网等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019年12月,上述重点实验室均在珠研院挂牌设立横琴分部,以推动澳门重大科研成果在横琴乃至粤港澳大湾区实现转移转化。
马路这面做基础科研,马路那边做成果转化。珠研院设立后,环岛东路两侧,澳门大学的师生们开始频繁的往来于校园和研究院之间。
麦沛然是澳门大学模拟与混合信号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也是土生土长的澳门人,实验室在珠研院的分部设立后,他每隔一段时间就会空出一个时段,来到研究院集中处理马路这边的事。而麦沛然的学生,也有不少从澳大的实验室中走出来,来到园区参与珠研院的工作,或是自己创立公司进行成果转化。
“希望依托澳门大学的优势学科力量,在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构建产学研合作新模式,探索通过教育产出带动澳门科技创新发展,培养新兴产业,促进经济适度多元和转型发展的新路径。”王春明说。
走出实验室
在珠研院的实验室内,展示着不少澳大教授们的科研项目成果。而更多未被展示的成果,已走出校园的实验室,正走向企业的生产线。
在园区内距珠研院不远处,一栋印着imstem几个字母的小楼低调而显眼,这里是珠海横琴爱姆斯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爱姆斯坦”)所在地。Imstem中文意为“我是干细胞”,这家致力于发展多款干细胞原创新药的科技公司,正是因一位澳门大学的教授而来到了横琴。
现任澳门大学健康科学学院副院长的徐仁和,是胚胎干细胞无血清培养技术发明者,也是人体胚胎干细胞之父James Thomson研究机构的最早期研究人员。2013年前后,徐仁和从美国回到澳门大学任教,与其在美国相识的门增轩随后于2014年在横琴注册公司,开启了一路之隔的产学研合作之路。
如今,在爱姆斯坦公司大楼内,有一层楼的面积作为与澳门大学的联合实验室,该公司的多项核心产品受益于徐仁和团队的基础科研。2020年,其自主研发的T-MSC成为全球首款通过美国FDA临床许可、可用于全身静脉滴注的基于hES-MSC的干细胞新药,目前已在美国开展I期临床试验。2021年5月,其正式向中国CDE提交IND申请。爱姆斯坦董事长门增轩透露,预计今年该款新药将在国内进入临床试验。
“这只是初步尝试,目前已经在国内开展了数十个适应症的临床研究,我们和澳门大学的合作也在不断拓展,未来或可开发百余种适应症的干细胞新药。”门增轩说。
同样作为强势学科,在芯片领域,澳门大学的科研成果也正在不断走出实验室,麦沛然尤其看中与内地产业链、基地、人才等优势的结合。
“拿芯片产业来说,我们在澳门的实验室里,可以设计出特定领域内世界上最好最高端的一些芯片,但是我们要对它进行生产制造,就要和不同的产业链条进行对接,要参与国内一些大的科技项目。”麦沛然提到,澳门科研人员怎么样发挥自己的力量,在整个产业中如何把实验室的设计进行产业转化,那就要用到两地的优势。“一方面是澳门大学在这一独特领域的智慧优势,另一方面是咱们内地从土地、资源、人才,到产业、生产这方面的优势。”
麦沛然的学生陈天蓝成功实现了老师科研成果的转化。2018年,博士毕业的陈天蓝和同学董诚迈出校园,带着数字微流控技术为主导的分子诊断技术入驻横琴,成立了珠海市迪奇孚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如今,澳门大学将该专利授权给迪奇孚瑞,并首次入股毕业生团队创立的公司,在技术上、资源上给予支持。陈天蓝的公司也从园区内几间不大的办公室,搬到临近珠研院的独栋小楼,规模不断壮大,新项目接踵而至。
建起一座桥
“珠研院有三个定位,第一是帮助澳门的科学家和青年科研学子参与国家的重要科技计划;第二是以此为载体,使得澳门的科研成果可以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第三是通过这样一个平台来培养复合型的科技人才,助力大湾区的发展。”按照王春明的说法,澳门大学来到横琴的园区,建立一个产学研基地,就像搭起了一座桥,这座桥可以跨越水道、跨过马路、穿越围墙、穿过关口,让澳门和内地在科技创新领域,实现良性的循环与互动,打通产学研全链条的融合。
数据显示,在珠研院成立的三年中,以此为平台,澳门大学与内地之间有了不少新的产学研互动。目前,珠研院共获得政府科技项目资助超过100项,获得商业合作项目超过50项,科技研发也硕果累累,已申请专利21项,包括已获得授权专利8项。
具体而言,在孵化企业方面,珠研院参与孵化了多家产业化公司,涉及先进材料、集成电路、中医药等领域。在校企联合实验室建设方面,2019年10月澳门大学与珠海市华发集团共同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建设澳大—华发联合实验室,首批拟进驻实验室的项目共12个,集中在生物医药、微电子及先进制造、智慧城市三大领域,通过与内地企业全方位合作,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进程。
这条跨越马路两侧的桥,是如何连接起两地的科研技术、人才和产业的?
麦沛然举了个例子,一方面,基于澳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科研实力,许多企业会选择在横琴设立公司,进而帮助深合区吸引来自各方面的投资;另一方面,内地企业在产业链中遇到的难点,也可以交给研究院作为项目去开发攻克,而后再授权给公司使用。基于这种良性互动,企业和高校还能形成人才的匹配。企业希望有好的人才储备,澳门大学是一个很好的人才库;而澳门的人才需要实践和就业的机会,这些具有互动合作的企业会成为首选。而珠研院的成立,正如一条架在马路中间的桥,突破了跨境高校与企业间产学研合作的障碍。
不过,麦沛然和许多澳大师生都提到一个问题,如今澳门大学看似与横琴只有一墙之隔、一路之隔,但由于通关道路设施等,澳大师生目前仍要经过河底隧道回到澳门,再过关前往横琴,尚不能直接到达仅隔几百米的横琴口岸。在众多澳大师生的期盼中,他们希望,有形的桥与无形的桥都更快地架设起来,让深合区真正实现深度的融合。
【来源】南方日报
【记者】梁涵
【摄影】关铭荣